“土专家”获得“真头衔”“揭阳工”雕出“天下美” ——揭阳产业园推动玉雕从业人员

  揭阳珠宝玉器产业是在素有“金玉之乡”美称的阳美村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玉都”称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这约2平方公里的片区内,拥有从事设计和雕刻的玉器工作室500多家,销售门店5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高峰期吸纳了缅甸80%的高档翡翠原料,中高档玉器占据了国内外市场80%的份额。“天下玉,揭阳工”“天下美石,阳美成器”等业界美誉传遍海内外。

  玉器精湛的工艺,始终离不开优秀的玉雕人才。近年来,揭阳产业园高度重视和支持玉雕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在党建引领下,全方位、多举措建强人才培养平台、做足人才孵化服务,持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结合原来玉雕从业人员大多是“土专家”、玉雕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的实际,揭阳产业园积极鼓励玉文化从业人员参与职称评审和各类荣誉称号评定,让“土专家”获得“真头衔”,极大地提高了“揭阳工”的品牌美誉度及附加值。

  以政治引领为导向,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成立揭阳产业园玉文化产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玉文化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玉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揭阳产业园围绕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揭阳产业园玉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实施方案》《玉雕工作室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玉文化人才建设,切实为玉文化人才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信息库,坚持政治吸纳、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国情研修、表彰激励相结合,增进人才政治认同。

  以宣传推介为切入点,营造“重玉材更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阳美玉器行业已走过百年时光,玉器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很多人把阳美视为“掘金地”,在玉雕产业传统“师带徒”的传承中,“重玉材不重人才”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以往,很多玉雕师都认为找个好玉料,自己能雕出好作品,作品能卖出好价钱,就足够了,缺乏自己考证书、评职称的意识以及为作品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动力;另一方面,许多玉雕师习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创作,白天则休息补觉,没有多余时间去参加各类评比评奖、继续教育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导致硬件条件不足,无法参与职称评审。

  

  “揭阳工”虽早已名扬四方,玉雕工艺也代代传承,但“绝活傍身”的玉雕师傅却很多不为人知。为扭转这“秀木隐于林中”的局面,揭阳产业园通过玉文化人才驿站加大高层次人才认定、玉雕大师宣传力度,全面调查摸底玉雕人才的现状,分层次、分类别逐一上门宣传动员,通过分发宣传材料、解读相关政策等,营造“重玉材更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从业人才加入评职称、评荣誉称号的大队伍中。

  以专业培训为支撑点,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以前,玉雕行业的传承是靠最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玉雕人才队伍打造缺乏集聚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平台和阵地。近年来,揭阳产业园积极发挥玉文化人才驿站作用,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开展玉石雕刻、电商直播、创意设计、玉石鉴定、技能竞赛等各类人才技能培训和专家讲座,尤其是近两年来,举办NGTC翡翠鉴定师培训共12期(其中和田玉鉴定师培训1期);珠宝手机摄影培训3期;电商直播8期;玉雕技能培训6期;玉雕与书画交流会3期,“玉都大讲堂”国内有名专家讲座10多期,为广大玉器从业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充分的施展空间,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培养了众多高精尖玉雕技能人才,全力解决玉文化高层次产业人才稀缺、人才引育环境不佳等问题。

  通过建设中国玉都(揭阳)产教融合基地,积极联合揭阳学院、潮汕学院等周边院校进驻玉都设立“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开办产业人才培训班,以专业培训为支撑点,探索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其中,由揭阳产业园玉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导建设的中国玉都(揭阳)产教融合基地,现有运营面积约4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有珠宝玉器产业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元宇宙产业学院,功能区有运营管理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新媒体中心、玉都众创空间、玉都艺术展示区、玉器产品展销区,基地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综合体,实现专业课程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连接,实施全链式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玉文化产业做好人才集聚储备。

  

  以对外推介为突破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玉雕人才品牌

  为提升“揭阳工”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揭阳产业园把对外推介当成每年的重点工作,组织协调“揭阳展团”走出去,宣传推介“中国玉都”品牌以及揭阳玉器产品。连年来,揭阳产业园每年精心组织参加北京珠宝展、广州国际珠宝展、深圳文博会、深圳国际珠宝展、上海国际珠宝展等国内重要珠宝展会。每年举办中国(揭阳)玉文化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省内外重要商会、协会以及揭阳市政府、揭阳产业园管委会等作为主、协办单位。从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玉文化节,此项节会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玉文化交流、商贸、旅游的平台和“中国玉都”对外推介的重要窗口,彰显揭阳市在玉雕人才培养上的成效和玉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每年活动期间,还举办珠宝T台秀、非遗玉雕展、玉都大讲堂、玉润山川书画展、玉石公盘等活动,大量的文化和技艺交流活动,打造出“中国玉都”特色鲜明的玉雕人才品牌,持续提升“揭阳工”影响力和美誉度。2022年圆满完成省总工会、省人社局、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和揭阳市委、市政府接办的2022年广东省玉石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为全省参赛选手搭建展示玉雕技艺的平台,促进全省工艺美术从业人才健康成长,也见证了“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的魅力所在,获得社会和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以人才服务为落脚点,增强玉文化产业人才归属感

  8年前的“中国玉都”,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玉雕师还不足20人。许多玉雕师制作的玉雕作品,在市面上都卖出了高价,因为珠宝玉器很少有镌刻制作者的名字,于是,玉雕师是否具有职称、是否获得荣誉称号,仿佛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些干了一辈子、技艺高超的玉雕师,待到退休时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土专家”。

  为打造“中国玉都”的玉雕人才品牌,提升玉雕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揭阳产业园以人才驿站为主要阵地,全力推进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驿站设置了人才台账,开发玉文化人才APP,积极举办有关人才培训、论坛、比赛,改变传统上“师带徒”的人才培育模式。与此同时,人才驿站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对达到职称评选条件的玉雕师上门送服务,认真细致指导玉雕师填报玉雕工艺评级资料,积极助力玉雕师参加年度职称评审和广东省玉石雕刻技术职能能手等职称评级,帮助“土专家”获得“真头衔”。在一系列措施的加持下,当地获得官方认证的玉雕师从原来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人。

  

  截至目前,揭阳产业园已拥有各类玉雕人才约1.4万人,涵盖了玉石雕刻、设计、营销、电商、鉴赏、管理等领域,具有初级以上职称677人,其中正高级2人,副高级37人,中级195人,初级443人。获评各级工艺领域荣誉称号197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3人,揭阳市工艺美术大师97人,揭阳产业园青年玉雕工艺师86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美翡翠玉雕”项目拥有代表性传承人20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玉文化领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

  随着“中国玉都”玉雕人才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化,“揭阳工”在全国玉雕业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目前,洪荣辉、张炳光、李克生、林少江、黄晓蓬等玉都“本土”玉雕大师的作品供不应求,而像林浩、许群豪、林梓楠、张钦荣、方泽光等新一代的青年玉雕师也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相关附件: